首页 >> 青台简介 >>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

青岛观象台时间服务系统

发表日期:2013-03-08来源:放大 缩小
 
(一)测时
      1904年德人在青岛观象台开始测时工作。1924年我国接管后,高平子,宋国模等利用德人留下来的仪器设备,开展了测时工作。所用仪器为折轴式子午仪,德国Carl Bamberg厂制造,No8679,物镜口径40毫米,焦距255毫米。1931年后则使用法国泼林(G•Prin)工厂制造的超人自记中星仪,即附有超人差接触测微的中星仪。物镜直径80毫米,焦距840毫米,以及棱镜等高仪和R•Fuess制造的自动记时仪等。用观测中星的方法测算标准时间,其精度可达百分之一秒。同时每日最少3次以无线电收录国外各大天文台的调节时号,以校核标准时钟的日差率。抗战期间测时工作停止。抗战胜利后,1964年3月首先恢复子午仪测时,同年8月3日恢复等高仪测时,解放后测时工作停止。
(二)守时
     所用时钟共5台,均为德人遗物。其中L•Jensen41、F•Schlesicky3201、W•Brooking1310为平太阳时钟,W•Brooking1463和S.RieflerD.R.P.No187为恒星时时钟。1924年3月至1926年9月以W•Brooking1463作为标准时钟,此后则以Riefler为标准时钟。该钟为电气钟,以8节干电池的电力驱动。固定在砖座铁架上,钟面有玻璃密封罩,内有温度表、气压表各一,并设有抽气装置,放置在基本恒温的地下室内。
     时钟有严格管理制度,每日18时上弦,每周测算中星一次,以校核标准时钟的日差率,如遇意外变化,则随时进行中星测算。其余时间除测算中星时核对外,平均每天用标准钟核对,以求其平均日差率。如此长年坚持不辍,并有详细记录。
(三)授时
       德占期间,1904年3月28日报时球台落成。同年4月1日报时工作开始。每天正午施放午炮。1914年后的日占期间,仍沿用德人办法以午炮授时。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后,由港政局所属信号山旗台于每日正午施放午炮授时。1924年7月25日,旗台午炮由青岛观象台接管,施放午炮改由青岛观象台实施。午炮授时误差常达4分钟。1924年8月1日起改用电流施放午炮,授时精度大有提高,但因火药子弹干燥程度不同等原因,授时误差仍达数十秒之多。1927年7月25日起废止午炮授时,改用电音报时器(日本大阪伊吹工业所制,电压120V,电流24.5A,5马力,可传播8公里左右)授时,每天3次,分别在6时零分至1分,12时零分至1分,18时零分至1分。另外还设有无线电授时。1925年4月1日至1927年底,观象台委托青岛无线电报局代拍信号授时。1928年1月1日起由观象台自设之电台授时。每天二次,分别8时24分至30分和18时24分至30分。1932年12月改在每日9时24分至30分和14分24分至30分。
     1938年日帝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停止电笛授时,只用广播电台每日三次授时。1946年3月1日起观象台恢复授时工作。用自设之广播电台每天20时以古铜铃声向全国授时。对于本市授时,除以专用电话,随时回答市民询问时间外,还于每日6时、12时、18时施放电笛授时,每次施放1分钟,声音全市可闻。1946年7月1日起,因电笛声与空袭警报声容易相混,奉命停止每日3次的电笛授时,青岛观象台改为呼号XRK,波长26米的无线电台,每天7时59分至8时正,以古铜钟声授时,并由本市广播电台同时以260米波长转播,供国内一般居民对时。青岛的授时皆以东经120度经线为准的东八区区时为准。唯1938年至1945年日帝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强行以东京时间(东九区区时)授时。1936年,青岛市政府为统一全市的时政,在本市各重要路口,如中山路堂邑路口,中山路德县路口,胶州路江苏路口,辽宁路热河路口,辽宁路泰山路口等处,由上海标准时计服务社安装公用标准钟15座,每座长宽各1米。高2米,钟的四面都有表盘和指针,以电流驱动,形成由观象台的Riefler电气钟作为母钟,15座子钟组成的时间服务网络,市民可随时核对时间。参与此项工程甲方的有青岛观象台的技士宋国模,以及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工商局。乙方为上海标准时计服务社的翟庆丞。建国后授时工作停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