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苍穹
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宋春舫
——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宋春舫
据说,这里就是宋春舫的褐木庐。梁实秋在《书房》一文中曾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如果说蒋丙然、高平子和王应伟的青岛故事接近一个纯粹的科学传奇,那么,宋春舫的加入实质上就让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一下子增添了许多烂漫色彩。在普通人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神秘天空和海洋,因为他的出现,开始变得具备了人间的平凡形象,成为了可亲近的事物。今天回忆起来,浙江吴兴人宋春舫的到来,的确使得整个的观象山科学家团队组合,呈现出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和,给城市的科学高地涂抹上了充满想象力的期待。
宋春舫出生于1892年,和蒋丙然、高平子、王应伟三人相比,他的年龄是最小的。1912年,宋春舫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瑞士留学。1916年回国,历任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及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在青岛观象台,他的职务是海洋科科长和图书馆主任,同时是特约研究员。
宋春舫原本从事欧洲戏剧研究,五四时期就是提倡话剧实践的活跃人物,在戏剧理论和创作方面造诣颇深,著有论文集《宋春舫论剧》和剧本《五里雾中》、《一幅喜神》等。而他和海洋科学所发生的联系,本来并不在一个可预测的规划轨道上。据说,留学法国期间,到摩纳哥参观阿尔培王子创建的海洋博物馆和水族馆的宋春舫,开始对海洋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接触冲动。回国后,宋春舫逐渐热心于推广国外现代海洋观念和学术成果,着力倡导开展中国的海洋研究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还自己撰写过一篇《海洋学与海洋研究》的文章,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上,以试图引起人们对海洋研究的注意。他先后与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达成共识,并最终在1928年和蒋丙然一起创建了青岛观象台海洋科,并亲自担任科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海洋研究机构,由此掀开了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史的第一页。
关于宋春舫的到来,有不同版本的叙述,但在大致方向上基本相同。比如有资料说,1928年7月暑假,宋春舫应蒋丙然的邀请来青岛避暑,住在蒋丙然的家中。他参观了观象台,游览了青岛,认为此地环抱胶州湾,是进行海洋研究的极佳城市。期间,蒋丙然特地将宋春舫的《海洋学与海洋研究》一文送给胶澳督办赵琪看。特别提到了宋春舫的看法,这就是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但真正具有开始基础研究条件的现代滨海城市却不多,因此建议在青岛建立海洋研究所。据说赵当时就表示对宋春舫的意见极为赞赏,但认为一时间还难以成立一个有规模的研究所,便决定先在青岛观象台设海洋科,这样,宋春舫和青岛的联系,就具体化了。辞去北京大学教职的宋春舫来到青岛,很快就在1928年11月15日成立了青岛观象台海洋科。
宋春舫从国外采购来海洋仪器和参考书籍,吸收和培养朱祖佑等有志于海洋研究的青年学人,开展青岛港潮汐观测和预报业务,编印潮汐表。观象台的海洋科借用舰船每月测量胶州湾水温变化,采集水样、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同时建立化验室,分析海水盐度、密度及海底沉积物。在宋春舫的组织下,这里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杂志《海洋半年刊》。
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票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会,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鉴于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的海洋研究工作和青岛适宜的海洋环境,倡议在青岛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会议公推宋春舫、蒋丙然和青岛市长胡若愚等三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着手永久性的研究所机构建设。经过青岛观象台海洋科负责组织设计和施工,随后在1932年1月建成青岛水族馆。在这个基础上,1935年宋春舫与从国外学成回青的朱祖佑、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等商议,计划进一步推动海洋研究事业的发展。他联络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教育部、经济部、山东大学和青岛市政府等机构,再次提出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决定先在青岛水族馆东侧建设海滨生物研究站,配备专人从事研究,同时接纳国内外各大学和学术机构人员来青岛从事海洋科学考察。宋春舫的设想后来部分地得到了实现,这其中包括于1937年夏建成的生物研究站。但是,七七事变爆发后,海洋研究所的各项筹备工作陷于停顿。1938年,水族馆、青岛观象台沦陷于日本人之手,而这时,宋春舫也在青岛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