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文知识 >> 天文知识

天文知识

为什么中秋节的日期不固定

发表日期:2014-08-29来源:放大 缩小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在农历中固定于 八月15日 。中秋节为什么在阳历转的日期不固定?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个更一般性的提法,即农历中固定的日期为什么在阳历中不固定?简单但不太严格地说,可以这样理解:农历和阳历是两种基本单位长度不同的尺子,农历这把尺子的基本单位是朔望月(29.53天),而阳历这把尺子的基本单位是30.44天(阳历的平均月长)。现在我们用这两把刻度不同的尺子去度量一年的长度(365.2422天), 读出来的读数肯定是不同的;再经过若干日期的推移,农历和阳历的纪日依然不会相同。

    世界上通行的历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阳历,以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周期为回归年)为基础而制定,如现今世界通用的格利高里历;第二种是阴历,以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周期为朔望月)为基础而制定,如伊斯兰世界通用的阴历;第三种是阴阳合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如中国的农历(旧时又称夏历)。农历不仅长期以来在中国广泛使用,而且影响遍及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特别要注意的是,农历中的24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而确定的,跟月亮无关,因而是阳历的概念,而不是阴历的概念,这恰恰反映出中国的农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

    我们这里要提到两个“年”的概念,一个是天文学中的回归年,一个是历法中所说的年,即历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注意这个数字是由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力学运动所客观决定的,不是我们人为确定的。历法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人为定义一年(这个年是历法中的历年,不是回归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从而使得在所订立的历法之下,一年的天数尽可能接近365,2422天,并且对于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日期,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尽可能是相近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历法中定义的年和客观存在的回归年尽量统一协调起来。这样的历法,其日期才能跟大自然的季节变化保持一致,方便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在制定历法的时候还要注意,无论阳历还是阴历,一年当中的月数以及一个月当中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而不能是小数,这样才方便日常使用,因为我们不希望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员对我们说“观众朋友们好,今天是2011年3.4月12.3天...”。

    阳历中定义一年是12个月,每个月是30天或31天,另外设置闰月(固定于2月)来起到调节作用,使得在阳历体制下,一年的天数尽量接近于365.2422天。          那么,农历是否也可以像阳历一样,把一年固定为12个月,每个月设置为某个相对固定的天数呢?答案是做不到。因为农历以严格的朔望月(29.53天,简单说就是月亮从最圆到下一次最圆的时间间隔)作为历月,如果农历设置每个月的长度为29天或30天(小月和大月),那么12个月的长度就是354天或355天,这与一个回归年的真实长度365.2422天相差了大约11天。

    为了解决这个相差11天的问题,中国的农历是这样规定的:一个月有29天或30天,一年可能有12个月,也可能有13个月。多出来的那个月份称为闰月。每19年当中,有7年是13个月(即含有闰月),这样的年份称为闰年;另外12年是每年12个月,相应的年份称为平年。这种设置闰月的方式称为“19年7闰”。在这种规定之下,以19年为一个周期,农历在这19年当中,平均每年的长度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非常接近。闰月的天数可能是29天也可能是30天。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置闰方法,如“11年4闰”、“125年46闰”等,但为了兼顾精确性和实用性,相对而言“19年7闰”是一个最理想的选择。

    农历一年当中,有没有闰月,以及哪个月定为闰月,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个规则要说清楚比较费笔墨,这里只简单说明。闰月是依据24节气来设定的。24节气具体分为两类,分别称为“节气”和“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中气,其它称节气。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不均匀,这导致农历(注意不是阳历)的某一个月中一般会包含有中气,但也可能不含中气。如果农历某个月份不含中气,那么根据农历的规定,这个月份就被设置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举例来说,如果某年农历4月之后的那个月不含中气,那么这个月就被定为闰四月。前面说过24节气是典型的阳历概念,而农历中的闰月是阴历概念,闰月的设置又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因此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中国的农历是完美的阴阳合历。每年24节气的具体时刻是根据太阳系的力学模型,经复杂的推算而获得的。在中国国内,紫金山天文台负责每年的历书编算工作。

    有了上面关于阳历和中国农历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秋节在阳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 中秋节固定为每年的农历8月15日,假设某年的中秋节对应于阳历的9月30日,由于阴历一年比阳历少11天左右,因此到了第二年,中秋节可能要前移11天,即出现于9月19号(假设本年度没有闰月);再到第三年,中秋节再前移11天,出现在9月8号;再下来的一年,这时候可能出现了闰月,农历一年的天数比往常多出了30天,这样一来,中秋节的日期就变成在上一年9月8号的基础上,先往前移11天,再后推30天,也就是变成了9月27号,比上一年推迟了19天。也就是说,中秋节在不同年份中的阳历日期,总是要么提前11天左右,要么推后19天左右。最早和最晚的中秋节相差一个月左右。

    顺便说一下,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推算, 2020年的中秋恰好和国庆是同一天,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根据以上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不但是中秋节,农历中任何一个固定的日子,都会在阳历中有类似的“摆动”,包括端午节也是这样。

2013年在紫金山天文台拍的中秋月

    相关信息图片来源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