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青岛知性女神亦是“追星”迷妹!跨越半个中国只为最美46秒

发表日期:2020-07-01来源:放大 缩小

  

  621日下午的金边日食令无数天文爱好者为之疯狂,为了见证这短短的几分钟,青岛观象台台长孙立南根据中科院天文科普联盟的统一安排,从青岛跨越1800多公里,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万山区长寿村,进行相关观测科研活动。从架设观测设备,到相关数据记录,甚至还得做起直播现场的主持人……跨越千万里的追星之举,对于孙立南而言,只是日常寻常工作的一部分。

  当夏至日遇上日环食

  今年日环食的天文景观,在我国境内有多个最佳观测点,其中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日环食在1419分迎来初亏,1551分至58分,这8分钟是日环食最美的时刻,其中,备受瞩目的环食阶段在铜仁仅有46秒。即便是见过了诸多的天文天象,这一次的孙立南仍然难掩兴奋,“上一次中国境内可见的日环食发生在2012年,而这一次之后的日环食就要再等十年了,而且今年的日环食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食分超大,接近日全食;环食带细窄,中国境内基本在45km以下;环食阶段时延极短,不到1分钟,因此也被誉为是‘金边日食’”,尤为特别的是,这一次的日环食正好遇到了夏至日,“这是千载难逢的几率,自古以来有天文记录的文字中,有过日全食遇上夏至日,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夏至日遇上日环食的现象,一不小心,成了天文历史的见证者,太震撼了。”

2020621日在西藏阿里拍摄的日环食。新华社

 

  孙立南透露说,不论是多么雄奇的天文现象观测,都要看天吃饭,这次日环食的观测也是如此,“6月是南方的雨季,天气预报也是日环食当天的情况不够乐观,但令人意外的是,那一天的观测却非常顺利,多云的天气让太阳从云缝中露出脸来,偏食阶段的时间很长,到了环食阶段,也只有那么一块乌云出来捣乱,甚至还有几秒钟显示出了环食全貌,这就足够让天文爱好者们欢欣雀跃了。”

  脚踏平实的土地,仰望浩渺的天空,每一次的天象变幻对于孙立南而言,都是内心的一次激荡与震撼,“不论你正在经历着什么,看到天象变幻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还是难以言表的,宇宙的浩渺伟大,人类的微不足道,甚至是太阳系、银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微小的存在,那些世俗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天文圆顶里对视太阳20

孙立南向记者介绍天文望远镜。  

  

  沿着观象二路的蜿蜒小路顺山势而上,制高点就是青岛观象台的所在地,告别了一路之隔江苏路上的人车熙攘,这里清幽得有些冷清,拾级而上,两层小楼的天文圆顶里就是孙立南每天“对视”太阳的地方,“只要是晴天,每天都要进行太阳观测,没有节假日,哪怕是大年初一也要来观测”,孙立南介绍说,青岛观象台从1925年就开始太阳黑子的观测,是太阳黑子观测在全国开始最早,目前资料最为完整的一个观测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做这项工作的观测站。“众所周知,太阳黑子有11年的周期性,必须通过长期的观测来检测一些变化,以及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女承父业,孙立南入驻观象台后,至今也有20个年头了。这个过程,或许是枯燥无聊的,但是对于孙立南而言,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父亲所热爱的事业的一份坚守,“老父亲1958年就在青岛观象台工作,那时候他不过19岁的年纪,一干就干了40多年,他对青岛观象台的热爱超越很多人的想象。”回忆起父亲的过往,孙立南记忆最深的还是他在天文观测过程中的废寝忘食,“我家就在山下不远的观象台宿舍,几分钟的路程,对于父亲来说,仍像是旅馆似的存在,特别是在有天象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吃睡在单位,有时候还把我、我妈妈、妹妹拉来给他当助手。即便是1978年观象台撤销编制,在此工作的20多个人全部分流了出去,老父亲仍选择了留守,一个人默默在此坚守了15年,直至1993年重新恢复了建制。”

带领青少年开阔天文视野

孙立南在工作中。 

  

  从13岁就开始跟着父亲观测哈雷彗星,再到后来的海尔波普彗星、1994年的彗星撞木星,以及数不清的流星雨、月食……对于自己所观测过的每一次的天象,孙立南如数家珍,也更愿意将自己在天象观测中的心得与更多的人分享。也正是因为如此,孙立南将天文学的科普作为了自己日常工作之余的重点,“青岛观象台位于市中心,周边亮天光很严重,很难实现正常的天体观测,所以,青岛观象台定位以科普工作为主,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个月都会举行进学校的科普讲座,面向市民的路边天文,以及天文下乡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文、亲近天文。”在孙立南看来,天文学科在当下还是比较冷门的,“其实,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天文学应该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学科,国外的中小学都设置有天文课程,目前在国内来做这样的普及可能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学校里面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只在科学课本里有所涉及,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授这块知识的老师也比较欠缺。”

青岛天文台里放着的各种天文书籍。

 

  孙立南直言,这么多年来,自己从事天文科普,能够感知到大家对于天文学科的需求,“通常是许多家长爱好,带着孩子来听讲座,不过听一两次的讲座后,孩子们就会喜欢上这门学科,掌握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成人。”孙立南认为,研习天文,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思想、境界有着极大的提升,现如今有很多青少年有心理问题,许多心理医生都会建议他们学习一下天文学,打开小我,去拥抱更为广阔的宇宙,对于正处青春期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孙立南向记者介绍天文望远镜。

 

  当然了,孙立南也直言,现如今越来越严重的光污染,寻一方合适的观测地点也越来越不容易,“城市的发展一定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亮化,竞争的加剧让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埋头在了题海,很少有时间能够抬头仰望星空,甚至有人都忘记了星星的存在。其实,缺少了望着窗外发呆的时间、放飞思绪徜徉星空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孙立南建议,家长们能够带着孩子走去户外,特别是到郊外乡村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去看看银河、看看星星,讲一些天体运行的知识,不仅仅是对孩子带来有关时间、空间的震撼,对于亲子关系也是大有裨益。

  相关新闻

  观象台里藏着许多“天文古董”

  青岛观象台位于海拔75米的观象山巅。1898年由德国人创建,后被日军两次侵占,1946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拥有百年历史的这座观象台里有着不少天文古董。目前,1932年引进的我国主权下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1925年中国第一张太阳黑子图等20余件天文古董入选了国家可移动文物库。

  据介绍,观象台正在使用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1932年引进的,可谓我国天文望远镜的鼻祖。观象台还有一个德式望远镜已有百年历史,自1905年就在青服役。该望远镜口径16厘米,最早用于观测太阳黑子、观测天体,1954年该望远镜被现有的天文望远镜替代,不过至今仍在用于科普工作,未来将作为古董收藏。而中国第一张太阳黑子图则由我国老一代天文泰斗高平子于1925年绘制完成。

  

  来源 | 青报全媒体记者 周洁 韩星

  编辑 | 宇航

  校对 | Arie

附件: